作者: 文杰 来源: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: 2021-11-19 10:22
□记者 文杰
鄄城北有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村庄—旧城镇葵堌堆村。走进葵堌堆村,整洁的村道,一排排行道树在绿化植物拥簇下,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;宽敞明净的文化广场上,聊天说笑的老人、打球玩耍的孩童,形成一幅美丽乡村图。
记者和市派“第一书记”刘宪福走在街道上很难想象,2014年以前,这里还是一个无经营性收入、无集体资产、无集体土地的“空壳村”。那时,葵堌堆村以种植小麦、玉米为主,只能自给自足,集体收入甚微,村里的道路更是“晴天尘土飞扬、雨天泥泞难行”。然而,短短两年时间,葵堌堆村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,变成了一个乡村美、产业兴、农民富的省级美丽乡村。
要想富先修路,强化基础设施建设
葵堌堆村毗邻黄河大堤,全村共有420户,1592人。原来是一个无经营收入、无集体资产、无集体土地的“三无村”,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种植小麦、玉米。道路坑洼难行,连收购粮食的人都不愿意进村。没有一条水渠,守着黄河却浇不上水。2014年,精准识别贫困户111户、293人,是省定贫困村。这样的村子该怎样脱贫致富?
2014年10月,在外经商多年的卢景生带着深厚的家乡情怀,回村任党支部书记。要想富,先修路,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的前提下,制定了村庄道路修建规划。2014年,争取省市资金70多万元,新修村内两横三纵主要道路9.5公里,并抓住全市农村“户户通”硬化工作的机遇,动员全村村民积极参与,一举实现“进村柏油路,街巷全硬化”。
“我们村在实行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,把道路提升作为最重要的一环,这几年一共修建了9.5公里水泥路面,从进村道路到户户通,硬化路面达到100%。”葵堌堆村村支部书记卢景生说,实现了“户户通”之后,为老百姓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,对发展乡村经济更有助益。
记者了解到,通过第一书记争取的各项政策和项目,卢景生最先解决村民生产生活突出的路、水、电、文教等问题。全村整治河渠、修建下水道,新建幼儿园和养老幸福院。目前,全村已实现了“晴天不起土、雨天不踩泥、晚上不摸黑、垃圾有人扫、四德有榜样、学习有讲堂、活动有广场、安全有天网”的“三不五有”目标。村里的面貌改善了,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指数不断增强。
产业兴旺带动经济发展
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善,但如何让村民脱贫致富又成了卢景生面前新的难题。
“由于盐碱地多,在我印象里,地里种植的很多杂树,几乎从未长成过。”卢景生告诉记者,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创收,村委和群众商议,决定对长期闲置、杂草丛生的闲散土地进行平整利用,清理农村三堆,砍掉经济效益较低的杨树林,推平坑洼林地、村头荒,达到复耕条件后统一流转成果园。
然而,平地而起的1000多亩果园,让毫无经验的村民们一时间迷茫不已。卢景生直言,没有技术,是当时遇到的最大难点。
经过专家实地考察,2018年底,省院士工作站落地葵堌堆村,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及其团队为主要技术力量。院士工作站的诞生,在选育品种、新模式栽培等方面,给葵堌堆村的果树种植事业带来了很大帮助。
除此之外,专家团队不定期地来到田间地头,给村里的种植户现场手把手教学,使这些不懂技术的“门外汉”,慢慢成为能管理一整片果园的农技“土专家”。
在卢景生的带领下,从建园初期的100亩果蔬园艺作物生产基地,逐步发展到如今的以苹果、樱桃、葡萄、梨、桃为主的果品基地1200亩,以黄瓜、西红柿、辣椒等为主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300亩,其中冬暖式大棚60个,普通蔬菜大棚23个。2019年还建成葵花籽食用油厂一座。下一步,果蔬脆片、果酒果酱、酵素等深加工产业建设也将提上日程。
凝心聚力,未来可期
葵堌堆村从过去的穷村、弱村逐步走向美丽乡村之路,“山东省美丽乡村”“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”“山东省森林村居”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”“山东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”等一系列荣誉纷至沓来,该村还被列入全省十条精品旅游线路之一。
如今,葵堌堆村不仅成立了合作社,还注册了“葵丘庄园”农产品品牌。村里的扶贫车间为村民提供了近百个就业岗位,8万平方米的光伏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,40多位年满80岁的老人每年的居民医疗费用由村集体缴纳……葵堌堆村的发展驶入快车道,村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。
品牌的力量越来越强大,带动效应也越来越明显。以传统农业为基础,葵堌堆村还发展了“互联网+农业”,完善电商产业区基础设施,打通“农产品进城”和“工业品下乡”双向流通渠道。“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培育休闲观光园区、森林人家、康养基地、乡村民宿、渔夫垂钓、旅游小憩等乡村旅游产品,并对村内民宅进行改造,发展民宿业。”卢景生介绍。
昔日黄河岸,今日换新颜。现在的葵堌堆村已成为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相结合、景色独有、产业多元、文化深厚、城乡一体的新型村庄。“乡村旅游非一朝一夕之功。我相信,对于拥有大片土地的农村来说,发展乡村旅游、生态农业前景美好,后劲十足。”卢景生对葵堌堆村的未来充满了希望。